教师发展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教师随笔教师随笔

反思历史课堂中的道德缺失现象

日期:2010-10-22   责编:   阅读量:889

作者:郑州五中 李华杰

从教几年来,经过不断反思,我发现历史课堂中存在很多问题,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育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争辩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的特点,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现实中的历史课堂却恰恰严重缺失了这一重要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历史课堂里缺失了“人”。这里所说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杀。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课堂里,所谓“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成了课堂教学的惟一强势权威,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都是非常可怜的。即,他们是工具,是“物”,但惟独不是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二是历史课堂里缺失了“情”。所谓“情”,即情感。它是笔者所称的“有生命的历史”的内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教师却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于是,在这样的课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的生成。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固有的生命价值就得不到体认,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终,“情感”也就被异化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和可怜的认知工具了。

那么,学生究竟喜欢学习什么样的历史呢?一位高中生曾作过这样的描述——

“(学习历史)我们更钟情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譬如,老师在提到完颜阿骨打时不经意说到金庸和他的小说,同学们的神经立即高度兴奋起来,有人搬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的对联,大家对其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这样感性的历史怎么可以被过于理性的条条框框缚住手脚?我们愿意听老师旁征博引,多讲些课本外的知识;我们也愿意站在讲台上向别人讲述我们自己眼中的历史;我们更愿意多读一些课外书籍,看一些有关的影视作品。试想,又一个司马迁式的学生很激动却很自信地讲三国讲唐宋讲康熙大帝,是怎样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三是历史课堂里缺失了“魂”。这里所说的“魂”,即思想。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读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太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用”的课堂。然而,如上问卷调查所列,在我们某些地方的中学历史课堂里,居然有高达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调查问卷中,竟会有多达41.7%以上的中学生明确地认为中学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了。

 可见,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的话,那么,我们不仅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根本性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就连最起码的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一最浅层的基本要求也难以达到。


联系我们 | 站点导航 | 郑州五高2024招生微信群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地址:郑州市南四环与明珠路交叉口 邮编:450061 高中招生学籍电话:0371-61773783 高中校外联络电话:0371-66322900
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南关街3号 邮编:450099 初中招生学籍电话:0371-66922976 初中校外联络电话:0371-66323968
©2003-2023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豫ICP备2023019966号-1 教育专项备案:2010010030043 郑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