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教师随笔教师随笔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反思

日期:2010-10-14   责编:   阅读量:1757

作者:郑州五中 谷丽亚

新课程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培养运用、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形成主动探究、乐于参与、勤于思考的意识,关注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的这些理论和思想,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探索。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虽然明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理解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我深深感到,要把这一理论切实应用到教学中去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固执地占据着我们的讲坛,传统力量的惯性仍在悄无声息地消蚀着先进理念的锐气。

有鉴于此,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特别注意了加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自觉性,力图在教学关系的突破上跨出更大胆的一步。事有凑巧,市教研室老师刚好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我有幸得到了他们的指导。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是有价值的,也得到了教研室老师和同事的好评。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好像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境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志趣和人生追求,体现了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因此,导入时我注意在审美感受和情景体验上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一问:“假如现在你有一间小屋,你最想把它建在哪里?”学生纷纷热烈响应,众口纷纭,一开始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几个学生回答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总结到:“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可能在郑愁予马蹄经过的江南小镇,也可能在舒婷浪漫而平等的橡树林里,或是像海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栖居,或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这小屋就是我们的心灵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体味他小屋的美妙。”当我说到“舒婷……”时,学生已聪明地猜测到我的下文是什么,顿时学生和我的声音整齐地响起在课堂上,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积极的氛围。

本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及其周围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旋律,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是我设计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脉,从诵读入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欣赏文章的美之所在。在学生自由诵读体验的过程中,我放了一首《蓝色多瑙河》,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并由学生讨论得出本文的朗诵基调:明快的、乐观的、跳跃的。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感情的句子,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们在欣赏文章语言时,大多能够做出准确、到位的评析,且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见解,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其他学生的阵阵掌声。比如一位学生在赏析“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时说,“假如我是导演,一定为这幅画面来个镜头特写。因为小屋在绿树的怀抱中显得别致小巧,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自己矜持而秀丽的心上人,很有人间烟火味道。”“感谢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情脉脉的人文画面,很有想象力。”我及时给了他肯定。下面的学生似乎得到了灵感,纷纷举手发言,一时又掀起了课堂上另一高潮,精彩纷呈,推陈出新,洋溢着思考的热情,文采飞扬。有的学生竟能对照学过的《河塘月色》,进行比较鉴赏。还有学生能够准确补充出和课文意境、句式相似的古诗词,很是让人吃惊和欣慰。我不禁为他们折服了,深深认识到,只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认真思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远远超过我们估计之外的。主体的作用一旦得到真正地引导和发挥,他们的才情和能力所透射出来的魅力是无限的!由此,我意识到贯彻诵读教学,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做老师的再也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这是我今后应注意的,应力求避免“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鱼、渔”的关系,使他们搏击知识长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锻炼。

在品味和欣赏了文章语言之后,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就容易把握了。我们师生共读了文章的部分语段,在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体味到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人生的追求。为每一位在座的同学找到了一个靠近可爱清新大自然、走进一个适于“心灵的空中楼阁”的机会,也使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应有的张扬!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的完成了。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避免“讲授”传统的束缚,为学生观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节课,也使我从学生那儿学习到了新的东西,收获了新的思想,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相长”古训的深邃。但是,我深感教学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一教学过程,我感到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信息的取舍,教师“参与” 和“帮助”的“时机”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了这次尝试的小小成功,我也有了更多“奋然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我相信自己会更加努力的!


联系我们 | 站点导航 | 郑州五高2024招生微信群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地址:郑州市南四环与明珠路交叉口 邮编:450061 高中招生学籍电话:0371-61773783 高中校外联络电话:0371-66322900
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南关街3号 邮编:450099 初中招生学籍电话:0371-66922976 初中校外联络电话:0371-66323968
©2003-2023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豫ICP备2023019966号-1 教育专项备案:2010010030043 郑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