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教师随笔教师随笔

反思课堂课堂上的道德缺失现象

日期:2010-10-14   责编:   阅读量:1091

作者:郑州五中 毛伟东

一、我们的课堂缺失了什么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课堂中道德严重缺失,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本应着眼“人”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被简约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这种“人学空场”的存在,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这种以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与创造达到某神抽象、僵化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二、让课堂充满道德
让我们从传统课堂的现象描述中抽身,结合新课程来分析什么是有道德的课堂。首先弄清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什么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并让师生从课堂生活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鲁洁语)。这里我们把道德的“课堂”界定拓展为“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因为道德教育要实现引导学生积极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功能,就必须拓展学习空间,建立开放性学习系统,使课堂、校园、社区、大自然都成为学生道德活动的场所。在更为开阔的空间中,学生的道德学习方式会更加丰富、多样,如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等,从而自主地进行价值辨析,探究明理,自觉地进行道德建构。诚如杜威所言“道德教育的重要,就在于他无所不在”、“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鲁洁教授也指出:“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建构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能是生活之外的东西。”


联系我们 | 站点导航 | 招生微信群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地址:郑州市南四环与明珠路交叉口 邮编:450061 招生学籍电话:0371-61773783 校外联络电话:0371-66322900
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南关街3号 邮编:450099 招生学籍电话:0371-66922976 校外联络电话:0371-66323968
©2003-2023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豫ICP备2023019966号-1 教育专项备案:2010010030043 郑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