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道德的缺失现象及构建
日期:2010-10-14 责编: 阅读量:1628
作者:郑州五中 曹书霞
案例一:
某中学一学生因数学课上“交头接耳”而遭任课教师体罚,竟被逼蹲着上课达一学期之久。
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师生互动仅限于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而更多的时间传来的只有一种声音──教师的声音,教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学生保持极度的沉默,“虚心”听讲。
反思:教师──霸权和控制;学生──极度压抑的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授受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扮演着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角色。某种程度上视学生为没有个性特征的毫无生机的容器,教师则是任劳任怨地把应试知识灌入“容器”;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一种思维模型‘加工场’──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个标准把原本生动活泼富于想象的孩子加工成‘标准件’;他们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行为提出硬性的要求(如案例中的体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成为绝对的课堂权威和课堂学习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霸权与控制的服从。
而多数学生也习惯了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不懂得更懒于反思和创新,经过“填鸭子──考鸭子”最后成了名符其实的“板鸭子”,失去了自然常态下应有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种只盯“物”忽略“人”的教育结果必然是: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求知欲的激发,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湮灭。长此以往,教师成了“僵师”,学生成了“僵生”。角色的错位,打破了课堂的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使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了失落的“花朵”。
案例二:
目前,部分中小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抢占学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课,学生几乎成了“锁”在鸟笼里的小鸟;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局限于高考、中考的考试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
反思:危险的“花盆效应”。
生态学认为,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一段时期内,作物和花卉可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雨考验。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在花盆环境中进行。案例中提到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进行闭锁式的小循环,以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来统摄生活世界,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关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科学主义唯我独尊,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成了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充斥着单调、枯燥和乏味,学生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总之,花盆效应,学生的探索和体验、个性的发挥、实践精神和创造性研究能力的培养被抹杀和泯灭,也从根本上漠视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案例三:
教师布置作业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否则以罚站论处。
反思:作业布置的统一性,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规律,不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了解学生个体学习的度,这种作业的完成,不仅不能起到巩固提高之效果,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学生不敢放手,束缚了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以罚站来惩戒,更是对生命个体的扼杀。
二、构建道德课堂
课堂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要求我们从道德角度重新审视并建构,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学生反对的事坚决不干。不偏袒学生,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要向魏书生教师学习,学习他与学生商量的精神,商量就是民主、就是尊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二)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
1.师生互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教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敞开心扉,自由地做思维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辩的语言,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潜移默化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学习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理念等人格魅力。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2.生生互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即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学生,应该让他们动起来。教师应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影响着价值观和能力态度,影响学生人格和健康心理成长,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满足多层次学生需要的缺憾,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实现同伴间的有效合作。
(三).构建彰显个性的课堂
案例中的“满堂灌”教学和统一的作业布置,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相同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教学只使少数学生得到发展,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观念,要承认并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如: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等,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总之,教师要空,学生则灵,教师无为,学生则有为,教学多些教学空白,不越位和越权,让教育因学生的灵气而精彩。
(四)筑就适度、开放的课堂生
反观案例二中的课堂,注重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活活力。所以课程理念下提倡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要求我们教学必须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同时要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书本知识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价值。“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开放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他们在心理和空间上隔阂,增加交流,促进课堂的多元交往,由此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5.走向竞争合作的课堂生态
新课改中,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合作、竞争、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学习和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初衷是要改变竞争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的环境,以弥补由于竞争所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但不是完全抛弃了竞争学习。案例三中那种狭隘的竞争,充满了“火药”,封锁了别人,也封闭了自己,因此,我们鼓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要强调独立思考、积极进行组间竞争,另一方面加强组内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灵感,碰撞思想,创造火花,促进反省,建构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和能力,让和谐的教育存在于合作化的竞争与竞争化的合作中,实现竞争和合作“比翼双飞”。